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人们对书上剧情的分析,当我们对一本书有了深刻的体会后,就可以拿起笔写读后感了,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失格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失格读后感篇1
我有些理解阿叶,不停地用酒精,用女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读完《人间失格》,我沉默了许久,不知道从何说起,又有许多想说。
悲哀和不幸的人总是格外能感知同类,也更容易被自己身上所缺失的特质吸引,甚至一度当作救赎。疯子的话没有人信,即使并不是疯子,有人大声嘶吼反驳否认,回应的是世人难以接受的怜悯或是嘲笑,反正人都想要找点什么乐子活着。
阿叶的每一次纵情似乎都并没有让自己得到救赎,而是去了更深的深渊,直至走到毁灭。以一种边缘人的状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活着,伸头试探又打回深渊,假面戴得看起来越来越自然,要不是难以逃避的恐惧,怎么做得到小丑般逗乐。
虽说为了纵情的欢乐不惜悲哀接踵而至,可是每一次期望何尝不是一次死亡,阿叶死了很多次,于是真的死了。
再黑暗的深渊都会隐约有一些光,像良子,可是世人那容得下良纯,也难怪都失去未来,倒是多了许多不幸的阿叶,酒馆老板娘。伤口传来的痛楚反倒成了对伤口的情感,阿叶就是用纵情声色的伤口拯救了他许多年,可是伤口的痛楚总有一天会超越对伤口的情感,于是除了死亡一无所解。
我不确定死亡是否意味着拯救和解脱,倒是好像无数人都选择用死亡救赎自我。海子是,三毛是,阿叶也是,许许多多的人都是,可是我大概不会。死亡救不了我,唯有爱,唯有阳光能让我一次次死亡又重生。
失格读后感篇2
如果说有哪一部书可以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如同被鬼压身一样,喊也喊不出来,动也动不了的恐惧,《人间失格》绝对可以排进前三。人间失格的色调是暗淡无光的,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以至于竟然不能一口气读完,我必须要歇一歇,缓一缓,带给自己的冲击实在太大。读书最怕的是和作者产生共鸣,因为那样你一下子就陷进去了,无法自拔!
叶藏从小生活在一个古板的旧式乡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饭,就俨然成了一种仪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如此压抑的气氛导致他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小叶藏如此敏感,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恐惧和渴望?也许是因为生来就体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阴郁,以及少与人接触,让他只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人之初,性本善,他从书本中学到的绝对的善恶是非中为自己戴了枷锁。当他看到世间与他所想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正常的。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众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视人间,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间。他的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挣扎而痛苦。颇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可这只不过是他自以为的。
他缺少人类跟动物共有的最根本的执念、对于生存的欲望。在他父亲问他想要什么时,他无法回答、只是黯然的想:“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我快乐”。世俗的、对于“物”的欲望,他完全欠缺。的确,他曾沉迷酒色,和睦的人类社会只能建立在互相欺骗上。之中能开朗的活下去的人,不是笨到什么也察觉不到,就是聪明到学会了麻痹自己。叶藏卡在两者之间。他聪明得恰到坏处——看了清一切,却无法麻痹自己。也许酒色的温柔,正是一种良药吧。
直到他遇见好子,他似乎又有了一种安慰与平静,死寂之前的平静。在好子被侵犯之前,叶藏把自己的痛苦归于他不能相信、依赖人类的这个个人缺陷。这个信念同时也成了他对于世间、对于人类最后的希望——不是人类无可救药,错都在不正常的自己——他一直是这么想而活下来的。当信赖天才好子的信赖被玷污时,他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粉碎。世界上已是一片没有指标的荒野。“难道信赖也是一种罪过吗?”之后,叶藏终于步向完全的毁灭。他没有反抗,所以被关进了在精神病院里、变成了疯子。“不抵抗也是一种罪过吗?”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这是叶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选择。与他相比,我还是更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每一个关心我的人!即便生活有着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选择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人间失格,读过便相当于一次心灵的洗礼,洗礼过后,依然要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并告诫自己,要好好的活……
失格读后感篇3
一周的时间,读完太宰治的这本书
很多人说这是一本阅读体验不太好的书,很多人说这是一本充满抑郁的书
但我却从中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而直到读完也明白了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真正含义。
先说三章手札,作者不管是在童年还是青年亦或是中年。一直都在为了别人活着,不管是小时候为了博得父亲一笑,把想要的礼物从书换成狮子舞面具,还是长大,成人,懂得世故以后那种完全没有自我活着的状态。所谓我很抱歉,是自己像这个世界妥协像自己的道歉,是一种对如同木偶人生的嘲笑。
手札之后的内容,作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加以论证这件事人是应该活出自己还是成为别人眼中最好的自己。
另外,很多人说,作者对这个世间充满了绝望,但这句话应该还有下句:同时也充满了希望。
只不过,那种留于文字表面的绝望太过浓重掩盖了在深处沉寂的希望。
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就是在写自己,比如作者本人的种种表现,比如那个出名以后堕落的画家,比如最后这个故事的父亲。没有人可以做到活出真正的自己,如果你还想悠然的活着,势必要对自己做一些改变,一天天一点点。
最终,你成了所有人都喜欢却唯独被自己讨厌的人。
失格读后感篇4
高三那年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有的只是无处安置的愤怒。丑角不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也不能使他人真正快乐;对拒绝别人怀有恐惧;极端消极避退美好的可能;每个故事只是刚刚开始就没了下文;没有目标和希望,悲观,颓废,绝望,生无可恋等等让我对其感到厌恶。
半年后对传统文化不再感兴趣的我却也不再讨厌人间失格,因对其产生了同理心。时代的车轮从未像现在这样走得如此迅速,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持续焦虑,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自然挫折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它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忍不住自暴自弃,于是抑郁的人变的越来越多也变得再正常不过。
叶藏把自己装进壳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自我,与现实彻底割裂,他渴望爱,渴望幸福,也试图去寻找爱,寻找幸福,但每一次爱和幸福出现,他又开始逃避,甚至自我毁灭,一步步走向悲剧的深渊。结尾的时候作者借金桥小酒吧的老板娘之口概括了叶藏:我们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幽默风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前者是指世人眼中的印象,后者才是原本真实的。就像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所有人内心的无意识深处都存在着一个永远的少年原型。叶藏不就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永远的少年吗?他对幸福人生懦弱但执着的追求,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充满恐惧,又渴望实现的自我呢。
时间再过去半年,我注意到了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于是我意识到了他的罪恶感大多来自于社会道德。比如他在社会中扮演的儿子这个角色,他的父亲对养儿防老这个概念不是很强烈,但很在意个人意志及荣誉的延续。他完全没有尽到该有的责任,毫无疑问他是体制内的失败品。所以一直以来,他不得不害怕自己家庭背叛他,逃避他,甚至批判他,事实也确实如此,只是他到最后也依旧留恋和依赖。
世间不过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而已。如果没有枯木引导叶藏进入深渊,叶藏会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呢?我想不会,他花一生也难以治愈自己的童年。他不信任别人,也没有成全过自己。他内心空虚,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界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只需要被人拉一把就会跌入深渊,获得救赎却要走很远的路,事实上他算不上不幸,只不过谈不上幸福罢了。
故事的最后,他说一切都会过去。这句话莫名刺痛了我。27岁的叶藏头发花白,看起来已经是四五十岁的样子,寒冬来临,坐着烤火的时候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诡异的模样比死人的面相还要难看,似乎他坐在火盆边伸手烤火的间隙,生命就会自然消亡一样。从疯人院出来的他在世人的眼里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资格。疯人自古有之,但随着现代精神病学的诞生,尤其是随着佛洛依德学说的推广,我们开始把疯狂的人看作是有精神疾病的人。于是,疯子成了正常,理性和秩序的反面,是需要被规训被惩罚被治疗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但这要跟谁去说呢?过去的路黯然无光,未来也难以被照亮。
现在我开始关注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影响。将自己置身事外的感觉就像在空中鸟瞰在十字路口行走的自己一样。人间失格所讲述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930年期间,当时日本整个国家社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冷漠的家庭和动荡的社会,让叶藏过早的认识了是人的本性,并对这种本性产生了深深的绝望,他拥有极强的自尊心,追求内心深处的至善至美,但又太容易受伤。敏感的神经使其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于是他失去了爱的能力。
但当我用这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思考的时候总感觉不对,似乎有个声音告诉我:个人永远不可能将自己对文化的认知同塑造自身的文化的意识形态对话,有关这方面的思考不过是自身的偏见而已。我无意亵渎你的感情,但也许你的记忆有所偏差。
人间失格促进了我对美的认知,虽说认知也存在阶段性,我现在对线性时间中对过去存在的事物的认知也许和以后有所不同。但当下感觉得到的极美之物在这一个阶段里不由分说地主宰了我。令我全身心地感动,所以它应该是我终身的神祇。
失格读后感篇5
一般来说,我们对他人、他物或者外部环境的感知,我们会叫它为”觉他“,对自我及身心变化的领会,则是”自觉“。而人类人类自觉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循序渐进,自我发现和自我认知的过程。
觉是什么?可以分为2类,一是觉察,二是觉悟。什么叫觉察,就是你感觉到了,意识到了,发现了。比如,他人的言行举止,发型,眼神,等等变化了。或者对于片段,细节,琐屑的,微观的现象的洞察力。
觉察,可以是对自己的行为,或者对自己身体、自我精神的觉察
自觉有一个秘诀,你要做你自己生命的当局者,同时,是不是,抽身而出,试着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看自己。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自觉的方法。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特别厉害,第一种是,对别人像对自己一样热情,这样的人很了不起。第二种人,对自己像对别人一样冷酷,这也是很酷的。
如果我不是我,我会跟自己做好朋友吗?我会跟自己有着很深的欣赏吗?你会成为自己的终身知己吗?如果你愿意,说明你是真的爱自己的,你可以为你自己骄傲。
什么是觉悟?越走越深,越走越深,发现了整棵大树。觉察就像是福尔摩斯一样。
自我觉察多了,就像中国哲学所说的渐悟跟顿悟一样,量变到质变。你会发现原来我是这样的!或者发现。我不是这样的!就像剥洋葱一样,原来这个是我,这个不是我。
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会越来越靠近那个真正的我,靠近自己的内核。这个过程叫做趣味成真,人很复杂,而生命只有一次,我们需要花心思,郑重对待,说到底,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片诚意,对生活的用心。
总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多和自己对话,多关心自己,多反思,反省,你会发现本来大脑紧绷着的,忽然放松。很多时候自己把很多事情梳理清楚了,心情就舒畅很多。其实觉察有点像清理大脑的垃圾,因为在觉察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无关紧要又一直消耗我们能量的事。所以啊,觉察事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希望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失格读后感篇6
之前在蒋方舟的《东京一年》里有匆匆带过一笔,她说太宰治年幼时眼睛就看到了空虚,耳朵就听见了死亡的诱人笛声,发觉人生长梦本没有意义,于是年纪轻轻就写下了《人间失格》,同时一次次起身准备自杀,终于成功。
没有刻意去读这本书,只是蒋方舟的这段话却在我心底偷偷扎下了根。直到发现实验室书柜橱窗里安静躺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的渴望才又被唤起。
这本书是沉重压抑的,我却抱着休闲轻松的心态去读,甚至有时候还会一阵发笑,这真是对这本被称作文学金字塔之巅著作的亵渎,我不由地怀疑自己真的没有同情心并对别人不幸的遭遇幸灾乐祸吗?仔细思忖,我觉得那时那地我可能也会像书中那群笨女人一样前赴后继地扑向他,不为情色只为彼此心中的温柔善良。
可是今时今日,我思考更多的是,是什么让太宰治变成这个样子的?
小叶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锦衣玉食,群佣环绕,从小就爱看书,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却没能让他生活的快乐。因为太过于少年老成,也可能是从小就很聪明的缘故,小叶早早就看透了人情的虚伪,因此也变得更虚伪。这种虚伪和圆滑世故不同,小叶从小就懂得博众人笑,并且从不敢与人辩论,胆小懦弱的唯人是从。就连父亲问他想要什么礼物,他也唯唯诺诺的笑着不敢回答,后来意识到这样使父亲生气了,竟夜里睡不着觉偷偷去改礼物本子上父亲原想给他买的礼物。我想他父亲可能根本不是因为这个生气吧,可能是怒其不争或是想要而不敢说而生气,再或者真是他猜对了父亲的意思。
因为小叶的善良或是搞怪装傻,佣人在他面前也从不设防,堂而皇之的议论他父亲,而在他父亲面前又表现的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这些让他看到人性的丑陋,但他不会去告密的。同样他自己也是戴着一副虚假的面具面对世人的悲戚。这也是一种消极避世吧,没想到竟发生在一个几岁的孩童身上。这也为小叶日后的人生造成悲剧,日日夜夜流连于烈酒与女人之间。
小叶人生的转折点是在家庭没落后吧,那时他开始沉沦虚度,沉眠于酒池肉林。他小时候是那么聪明功课不努力也可以考到最好,只是惧怕人类而变得妥协、盲目、虚度。作者说他自身的孤独气味成为日后被女人乘虚而入的诱因之一。如此看来作者并不喜欢他们,但是秉持一向讨好众人的本性,仍然心有厌恶的接纳她们,以致于他的妻子被人侵犯他也视若无睹,选择逃避。
当然,小叶的女人缘确实不错,这也是让我读的老是发笑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他那沉重的思想包袱,在我看来也是滑稽的,我能理解他但是不敢苟同。在我看来,或者小叶作者本人也是很不理解的是,只要和他接触过的女性都为他沉沦。有愿意陪他殉情的,结果他活了下来,不过完结此文后,作者最终还是和人殉情而死。那些可爱的笨女人,也是深受生活的折磨,想从小叶身上寻找慰藉,殊不知小叶早已对一切皆感麻木,只是需要她们的钱财苟活。这是我的认知,但从作者眼里他是被乘虚而入的。
不可否认,作者还是有点本事的,他还是懂得利用自身吸引女性的优势,来为自己谋福利的。作者长得应该是帅的,不然不会使这么多女人所折服。他的老婆也是他撩来的,虽然那是他惯性的撩妹技能。为了获得药店老板娘的药物,他出卖自己的色相,他用肉体换取自己所需,这里可以知道他并不是个疯子。可是因为他不会和人辩论而被人误为疯子关进疯人院。接回到老家后,他被哥哥安置在一间茅屋和一位六十岁的丑女佣作伴,两三年里这位老女佣曾多次以怪异的方式侵犯他。这三年后他才27岁。活的如此窝囊不堪,或许死亡真的于他是最好的解脱。
失格读后感篇7
“三张照片,三篇手记”,书不厚,若投入,三小时足矣!
电影版的《人间失格》我是很早就看过的,依稀记得是大二,只记得画面阴郁,似乎讲的是一个富家子弟的沦落生活,伪装,不羁,放荡,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写,仅仅如此而已。
我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人间失格,自暴自弃的代言词(失去了为人的资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又是无尽的悲哀。
虽然书中写的叶藏过的是充满可耻的一生,但是在他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这本书中承载了作者的一生经历与思想,书中的叶藏,既不能理解女人心作文的浅薄,又不断被朋友利用,却认为妥协退步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为了混迹世间学习人性的种。种卑劣。
其实我认为叶藏的一些做法虽然让他走向毁灭,但是他的做法却不是无缘无故,而是为了迎合,为了更好的去和别人相处,虽然“人们”都在说要做好自己,无关别人,但是谁又能真正的不在乎别人呢,所以作者在做一些“人们”所不认同的事的时候,应该错的不是他,而是整个世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生活会告诉你,哪有什么一帆风顺美梦成真,只不过遍体鳞伤后慢慢降低了对生活的要求,适者生存罢了!
即便如此,我们仍需要坚韧的活着,我从不认同人们的自杀行为,人就算百般不如意,百般不顺心,但是自杀是一件很愚蠢,很不负责的事情,如果现在你很痛苦,那就活着吧,体验这一切,今后或许你所遇到的事情都会是美好,差也没有关系,正所谓,无痛苦,不人生!
失格读后感篇8
?人间失格》全书都弥漫着一股颓丧、自暴自弃的气息,甚至是厌世的,读至一半,我开始疑惑它的悲观基调为何会在书榜中常年居于高位。
以第一人称描写的主人公,有孤僻性格。从童年开始,“我”的内心思考问题就十分消极而深刻,深刻是往消极中不断延伸,已至于“我”害怕和惶恐去跟别人交流什么,但是找到了另一种表达方式——搞笑。用极尽搞笑的方式去面对任何事情,伪装自己的悲观内心。一旦出现看穿他的人,又会陷入十分的惶恐。
主人公的性格并非社恐,生于富裕有威望的家庭,是家中比较小的儿子,父亲在家庭中是颇具威严和地位(在外当官),对父亲有一定的害怕,但父亲对他并没有很严厉。抱着主人公的性格何为从小开始就如此悲观消极的疑问一直读完。之后的人生,也是一步步越走越坏,在高中时代就参加地下运动,结识狐朋狗友,吃喝嫖赌,然后以一次和有夫之妇的跳海殉情被救为界限,正式被家中断绝关系,从此更是自暴自弃,穷困、欺骗、睡女人、酗酒,到后来毒瘾成性,被关进精神病院最后被家中大哥接回乡下养病。
主人公认为他人生的错误在于父亲和比目鱼。父亲并没有露面处理,担保人是讨好父亲的门客比目鱼。他无处可去,学业已荒废,暂时住在比目鱼家中。为何要将大部分原因怪罪在比目鱼身上,是因为怪比目鱼没有很明确的传达主人公家中的意思:如果还想继续学业,那么家中会帮助他、赞助他学费回到学校。比目鱼出于心机的“好心”,告诉主人公自己考虑接下来要怎么办,他会给予帮助。自此传达的错误信号,让主人公不想给他添麻烦,或者供养他从而厌烦他,从此人生道路偏离。
这是书中“我”的观点,可以看出,“我”没有一点积极心态,把人生偏差过错轻易归咎他人,(假使“我”得知真相,但参考“我”的习性、性格,人生也不一定会回到正途)并且“理所应当”地越过越混,一直似乎都是在寻欢作乐又穷困潦倒的边缘亦梦亦醒,又异常孤独。
书的最后附着上了作者太宰治的生平轨迹,太宰治本身命运曲折,书中很多主人公的经历和都与他类似,最明显的是主人公和作者都多次尝试自杀,自杀的方式几乎相同,可以说本书也是他自身的一些自述。
对于作者的自杀原因,我们无从而知,从译者的推测中可以窥中一二,他是这样一个内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温柔的人,对待女人即使如此,因而无法拒绝情人的自杀提议。折射至《人间失格》中出场的女性也颇多,占据大幅,各自抚慰、陪伴过主人公一段时间。
这本书的价值,可能要研究过日本历史和文学发展史,才能更深刻体会。了解生平后发现太宰治是日本一个重要而多产的作家,主导着当时二战后“无赖派”文学。本书是我读过他的第一部作品。有机会去研读日本史后,在读作者一些其他作品应该会更好。
所以,理解浅显的我,怕不好下笔,也拖延和中间搁置了这篇读后感。
失格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换玩具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