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小伙伴们对书上知识的理解,读后感写得好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相关的文章的,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之说新语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1
我看罢《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心中有一种很不爽的感觉。这种不爽产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晋的古文人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辩论就是辩论,用华丽的辞藻去攻击别人,自己辩过他人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辩不过他人便讥讽他人,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实在令人作呕。
让我最不理解、最讨厌的两个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虽然支道林被称为是东晋的大学者、高僧,但我是一点也不想承认这个名号。支道林在自己辩不过他人时,理屈词穷之时就大声呵斥对方;在别人辩不过他时,他就嘲笑他人;在别人不愿同他辩论时还逼着别人辩论。这些行径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学识的学者。听说他对《庄子·逍遥游》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但他的言行举止让我怀疑他是否对于这种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连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会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则能写出真正自己的见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经常滔滔不绝地和别人辩论、清谈玄理,自己水平不够高深,还依旧大言不惭的和别人辩论着,所以经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视,还依旧和支道林这样的”伪高僧“辩论,让人看着和狗咬狗没什么区别。
可能说得有点重了些,但这些所谓魏晋名士确实令人失望,辩论来辩论去,争名来争名去,又有何用?问了很多同学,连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这些古人是多么悲哀呀!自己活着的时候争到一点名声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能够留芳千古,哪想到后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可笑,可悲!和同时代的陶潜相比,实在是太过于肤浅了。陶潜也没有争名也没有辩论,就是过着自己的田园生活,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反而为后世所称赞,所景仰。
这其实也能说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够被世人所铭记。而那些装模作样,做学问只求名利的人,虽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实也就是打着文人的幌子来捞名利、捞虚荣心的牛鬼蛇神罢了。
仅是个人见解,持不同意见者可以反驳,我虚心接收。我觉得我并不像支道林等人一样不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2
读书,是既能安静下来,又能提高素质的一项活动,而读名著,却又是别一番滋味。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世上的书千千万万,在大千世界中,怎样的书没有?真正被称为“名著”的那几本,到底为什么是名著?
?世说新语》是一本描写人物有趣的言行举止的书,由一个个或新颖,或陈旧的小故事组成。《才思敏捷的杨修》就是其中一则。它讲了杨修和曹操猜谜的故事“黄娟幼妇,外孙齑臼”竟可以一看就理解出“绝妙好辞”四个字,我们不得不惊叹杨修的才华和文字联想能力。
还有《为朋友舍命的苟巨伯》苟巨伯远道而来看望朋友,可是准备攻城的贼兵闯了进屋,贼兵怕有诡计,质问他们为什么不逃跑。苟巨伯毫不畏惧的说:“朋友有重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代替朋友的性命。”就这样贼兵羞愧难当,让下城池,撤退了。
?世说新语》的一个个小故事分开看,处处 闪耀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智慧,合起来看,又是一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尽显人间百态,世事沧桑。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3
今天上课的时候才知道一种小说叫做笔记体小说,觉得真是长了见识,而我所读的《世说新语》刚好就是这样一本小说。该书以短小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到今天仍是受用的。书中的玄虚清淡离我们过于遥远,我又不是玄学爱好者,所以不能与之引起共鸣。但是书中有关“管宁割席”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故事不长,暂且摘录下来。“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也许很多人从中得到的是管宁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多体现的高尚的道德品行,但是我认为它可以给人们交朋友方面的启示。
自古以来,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孔老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蒲松龄说“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而现代人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不在多,但凡交心者就要格外珍惜。因为朋友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祝你一臂之力。也许有人会冒出“为朋友两肋插刀,为自己再插朋友两刀”的怪调,我想这种朋友大概就是华歆之类的吧。
说到这里,我们就该谈到交朋友的原则。至理名言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也就是说我们交朋友要交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人,要能够促进自己进步,而不是拉着自己往歪道上走的人,这在大学生活中尤其重要。大学是个极具诱惑的时期,你不是被成就就是被灭亡,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你可以以他为榜样的朋友或是他可以督促的朋友,应该是件可以烧高香的事情。
想要有这样一个朋友,就要首先知道朋友的类别。而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阐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这样在我们交朋友的时候就可以有了一个参照,我们也就更容易地交到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也许,我们还年轻,认为朋友就是可以陪伴自己经历哭与笑,成功与失落的人,但是朋友更多的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只讲究心灵的相通与相融的人,也许你们不经常碰面,可是总有一股暖流会将你们的心房相连,这也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吧。
也许我们的人生经历还不丰富,所以我们更要通过多读书来了解人生百态,知道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林林总总,而《世说新语》就是这样一本很好的书,感谢我的专业,让我能够有机会阅读这样一部作品。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4
这篇《世说新语》的精选文章,仍是《课外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绍了“五则”古人言行举止的精彩之处,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五则打上双引号的原因是:题目是五则,故事只有四则……)
第一则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杨修”,讲的是杨修与曹操一起看到了石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而杨修马上想到了这一题的答案“绝妙好辞”,曹操则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来。第二则故事是“为友舍命的荀巨伯”,讲荀巨伯探望重病好友,恰好胡贼攻城,荀巨伯却不愿弃友求生,还用自己的义气与勇气让贼兵撤退。第三则故事是“巧对妙答的钟士季”,讲钟士季去探访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铁,旁若无人。钟士季见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问“听了什么而来,看了什么而去”,钟士季答“听了所听到的来,看了所看到的去”。最后一则故事是“咏絮才女谢道韫”,在谢安问“白雪纷纷像什么”后,侄子回答“在空中撒盐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谢道韫的回答则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说它像柳絮凭大风而飞起”,不妙吗?
这几则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语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义气展示他们的勇敢,但不管怎么说,智慧需要学习,勇气需要锻炼,所以说,只要现在开始学习、锻炼,也许我们也会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在一定的时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智慧!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5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资料精彩搞笑,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资料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齐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光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按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我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明白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6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后世之人对次书评价颇高,因其历史意义独特,文笔极佳,不仅是一本笔记小说,还是
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单、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世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典型的故事,第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第二个小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这生动形象的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们的头脑中。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在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叙述道理的手法,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开了一副知识的画卷,又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
读罢《世说新语》,遂感觉到了古人的种种精神品质,处事原则,更令我对魏晋古风瞻仰不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7
夜幕再一次降临了,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个黑夜,九岁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该会十分明亮吧!”徐孺子听了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没有瞳仁的话,眼睛就一定看不到东西呀。”这个故事是出自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通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中国。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爱得不够深,但是这三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表达出自己对某种事物热爱之情。让每个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记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之说新语读后感篇8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是适时的自嘲,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同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简傲三,讲得是钟会请众名士拜访嵇康却被无视,当他准备离去时,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我听到我所听到的而来,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这实际就是句车轱辘话,但在钟会这里却有了不一样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后,钟会面对嵇康率性的问话,以问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时,展现了与嵇康相同的旷达的生活态度,留下了这段佳话。
这就是自嘲的妙处。
自嘲要用,要会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钟会面对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会为等待生气。嵇康发问何尝不是钟会展示自己的机会?
其次看场合、气氛等。大家都是不羁之人,钟会适时适事的侃上几句,不仅能让自己体面脱身,打破尴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达大度的胸怀,何乐不为呢?而如果不分场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能合适地运用自嘲的人绝对是一个自信的人。因为自嘲是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不羞不耻不遮掩,反而将它们放大、夸张、剖析,最后还要会引申发挥、自圆其说,所以会自嘲的人同时是一个聪明的人。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的好友为张大千践行,特邀梅兰芳作陪,宴会伊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他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坐末座。”众人不解其意,张解释道:“俗话说’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梅先生唱戏动口,我作画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首坐。”张大千自嘲为小人,看似自贬,却在幽默中将尊敬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张大千的谦逊和豁达的人格魅力。
当然,我们必须清楚,自嘲不是自我辱骂,不是出自己的丑,一定要把握分寸。
学会自嘲,巧用自嘲,不仅体现你的语言艺术,更是你豁达的人生态度。
之说新语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不是怂读后感8篇
★ 上学去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