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一篇读后感帮助深化我们对名著故事的了解,读完一本书我们可以及时写下心里的读后感,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蛤蟆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蛤蟆读后感篇1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们要认识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小蛤蟆读后感篇2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撰写了一本畅销英国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豆瓣书评妥妥的8.8分。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忽然一反常态郁郁寡欢,你好奇发生了什么吗?你自己或是周围朋友有人会突然变得心情低落吗?
蛤蟆先生自己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在每次的咨询中,都有很多另人难忘的对话。第一次咨询结束时,蛤蟆准备离开,问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了,直视蛤蟆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焦点解决中,说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暂时忘记了或是没有发现自己的能力。当我们开始想要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就是我们希望有一个不同的未来。我们必定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在蛤蟆和苍鹭讨论成长咨询时,蛤蟆若有所思的说到:“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反馈到:“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父母教会和传递给孩子的应对问题的方法,我们会很熟悉,我们会一直用,但这样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总是喜欢使用熟悉的而不是正确的。焦点解决让我们有机会来审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拓宽我们认知的边界,发现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并鼓励通过练习往前迈出一小步。
咨询最后,蛤蟆先生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心情阴霾,开始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共生性进行思考,明白了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自己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联结、协同合作。如果回到现阶段国际关系中,我们正在面对的这个不寻常的20xx年,在独立性和共生性上,我们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样的发现与成长呢?
小蛤蟆读后感篇3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线索,讲述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也逐渐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听说过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找不到出路。所以当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对于丝毫看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段话温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在干枯的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险的丛林中发现直升飞机;在暗流汹动的大海中发现灯塔……当你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渐渐走出了心的牢笼,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
整本书的结构,大概分为3个层次,一是讲述儿童自我状态,二是父母自我状态,三是成人自我状态。最后在这3个层次的基础上引申出“人生坐标”的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一样,他们充满了朝气,被快乐包围。他们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愤怒,会因为流浪狗被误伤而流泪,会因为夜晚怕鬼而恐惧。
因为是儿童,毫无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赖父母,所以从婴儿时期到幼儿园毕业,我们会无条件地顺从父母,比如同意父母的意见,试图取悦父母。正如我不到3岁的儿子,他无条件地相信我、信赖我,仿佛我是他的整个世界。他会在我哭泣的时候,束手无策地陪我一起哭;他会在我大笑的时候,毫无理由地陪我一起笑;他会在我要求亲亲的时候,把他的额头凑在我的唇边。他全身心地爱着我,这个他在天堂精挑细选过的妈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如果成年后,我们依然无条件地依赖某个人,说明我们还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没有真正长大。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也总是附和他人,如果每次道歉的都是自己,如果每次受了委屈咬碎牙往肚子里咽的都是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小时候依附于大人的顺从行为带到了成年,我们小时候的生存策略一直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父母自我状态,是与儿童自我状态截然不同的反应。儿童是弱小的,但父母是强大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往往会和我们与自己儿女的相处模式相似。我们会潜移默化地习得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训斥儿子的表情、动作、语气,竟然与母亲曾经训斥我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如出一辙。
长大后,工作后,我们也会遇到看上去很权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的人,永远都像法庭的审判长一样,忙着给你定罪,忙着惩罚你,忙着操碎你那本就有点受伤的内心。就算是儿童状态里的人,他也有父母自我状态的那一面,那个不断批评和惩罚的对象就是自己,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惩罚,仿佛被永远囚禁在没有阳光的黑暗世界中。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就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持有消极的态度。可是一次与权威的叫板中,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一次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我决定自我救赎,放过自己,原谅自己。最终,我与平凡的自己和解。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成人状态里的我,我既不用紧张来自父母严厉的声音,也不用蜷缩在卑微的儿童情绪里。我身心放松、乐观自信,能够理性思考,能够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一切,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个层次每个都有其必要,但就重要性来说,只有成人状态下,我们才会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儿童状态奔波于情绪,父母状态忙着批评教育,只有在成人状态,我们才能活在当下。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这个问题我想我已有了答案,我要爱自己。有人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我要重新审视我的人生,我也慢慢学会感谢生命旅途中出现的所有人和事。感谢他们,让我变成了我想成为的样子。
最后,感谢我成为了蓝色海共读沙龙的小秘书,感谢恩师兰梅老师对我的信任。愿在成人状态下的我:努力地向下沉淀,向上生长。
小蛤蟆读后感篇4
“河岸的天气渐渐变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前所未有的不详气息。乌云阴沉地笼罩着田野,黑压压的,令人不安。几只鸟儿漫无目的地在灌木树篱里飞来飞去,唱着不成曲的调子。鸭群平时总为谁冷落了谁、谁羞辱了谁而嘎嘎地争执,现在却一头躲进芦苇丛中,专注地待着,除非遇到最严重的袭击,否则一概不理会。唯有漆黑蜿蜒的河水依旧流淌着,千变万化的样子底下却是一成不变的性情。河流为一些动物划分了地界,也成为另一些动物的高速公路。水流默默地集聚威力,看似谦虚低调,可谁要轻视了它,它危险重重的能量就会爆发。”
这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开头。
在我的心理学小朋友圈中突然流行起一件事来——那就是去往西西弗书店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本书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蛤蟆先生第二次去做咨询。和第一次一样,蛤蟆先生在咨询开头时有些许沉默,紧接着就是压力在飙升,焦虑感倍增。这时,咨询师苍鹭终于开口了,“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想都没有想就回答:“挺好的,谢谢你。”咨询室里又沉默了。紧接着,咨询师苍鹭继续问到;“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先生就有疑问了,刚刚我不是回答了吗?怎么又问今天我感觉怎么样呢?
读到这里,我想起小学时,英语老师总是会问,“how are you?”我们也总是想也不想直接回答:“i’m fine,thank you.”实际上,我们真的i’m fine吗?可能是有更多的情绪吧。比如:快乐、高兴、沮丧、紧张、不满、甚至愤怒等等。我们总是不能体察我们现在真实的情绪,而情绪化的用行为去表达,这样反而让对方一头雾水或产生更多不友好的情绪并也用着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两者就进入了人际冲突区。
那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呢?答案很简单,用心去体会,体会到什么情绪就用情绪词来表达。按照中国古老的教育方法是不去体会情绪,把情绪压在心中,或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前者久而久之会抑郁,后者不仅不能很好地表达情绪还会在人际关系中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在这本书中,我在咨询师苍鹭先生上学习到了一个小技巧——那就是“聆听”。你读到这一定会觉得奇怪吧!“聆听”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特别之处吗?
亲爱的读者,请允许我细心地为你解释吧!这里的“聆听”可不是简单的“听”,有口无心、斤斤计较。而是“聽”!十目一心耳为王的“聽”。听“事实”,听“情感”,用“尊重”去“关注”。
这个方法很适合用在亲子教育上。孩子回到家明显闷闷不乐,这时,家长蹲下来就需要“聽”了。“事实”加上“情感”。“噢!妈妈好像明白了,宝贝在学校不小心撞到小美,宝贝给小美道歉,小美却回应宝贝是故意的。你当时的情绪是伤心难过还有委屈。”接着就是欣赏孩子:“宝贝,我从这件事中看出你的担当、勇敢,你是个负责任、善良的好孩子!”再接着可以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并解决此事:“如果解决这件事,宝贝心里是不是要好受很多?这样吧,我们给小美表达:‘小美,上次不小心撞到你的事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向你表达。首先,非常抱歉,不小心撞到你了。上次道歉后,你的回应让我十分难过。我们一直一来就非常的要好。我也知道,我以前的一些做法不太妥当让你有情绪了。非常对不起,希望我们能和好如初。’”
此书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因为篇幅不能一一呈现,所以,我还摘抄了七个句子来结束此篇。
“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自己。”
“必须完成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才能完成。”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情绪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自我的核心。”
小蛤蟆读后感篇5
读书的过程像是在各种书中搜寻出自己的形状的拼图,读的书越多,越发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图的一角。
是的,我认同,读的书越多是使人越谦和的。
从这本书里没有学到许多什么新的东西,但跟随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让我回忆起我是怎样成长的,一路走来与自己无数次的冲突与和解是怎样的不易,让我意识到不论现在的我有多少缺点或不足,都要珍爱自己,都要热爱生活。逐渐成长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长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种亲切,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温暖、柔和又坚定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长的契机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长也是从回顾生活开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顾中,我回顾的开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对我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来源。
这让我进一步地看到,在我的过去中,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实际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顺序、有联系的“必然”。一件事情它发生,它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层逻辑,使我成为拥有不同行为模式的人。
回顾中的成长像是进入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让人在快速前进中感到一种撕裂与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后在跑过终点的那一刻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与充实。
但确实只有悬置的、认真的反思才能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不严肃的反思,又或者说,从别处看来的自己认同的别人的反思只会让人有一种廉价的思考感,让自己觉得好似知道了什么道理,有了什么思想觉悟,但其实那还是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的东西,哪怕不是,也不会因为看到时的认同感就成为自己的东西,看到了什么观点,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我说不出来而已”,这就是虚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说不出来,你就是没有。只有自己严肃的思考过后反思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东西。虚假的回顾与反思是如此的轻浮,它只是一种附庸风雅。
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自己的“黑历史”,想起就想对自己说声对不起的那些事又或者让我回忆起来脚趾能抠出两室一厅的尴尬事,又或者曾经让我很愤怒、很受伤的那些事,在经历了悬置的'回顾和反思以后,已经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会做那些决定,会产生那样的情绪,所以现在再去回想,已经可以确定自己不会再做出同样的事情,不会做出同样的“错误决定”,所以过去那些已经发生、无法更改的事情已经不再使我对自己感到内疚,已经能够客观地去看待,与它们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当与所有的过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以后,就会迎来人格上的温和,我称之为一种真正的“温柔”,这样的温柔它不是能听得见的软言细语,它不是能看得见的笑脸相迎,而是对各种事情各种人的理解、认同,以及不理解、不认同时也不会有刻薄、偏激、否认的言语攻击,是不会情绪化处理事情,凡事只跟随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自己认为对与不对去表态,是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言行举止,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当的行为。
在书中将此定义为“高情商的人”:“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和蛤蟆先生一样,我也认为“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的、精神上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思想的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小蛤蟆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小小河读后感5篇
★ 小松树的作文5篇
★ 小秘密的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