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读后感5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我们得到的感悟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一定要学会写读后感记录,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大家对书上知识的领悟,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守望教育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守望教育读后感5篇

守望教育读后感篇1

看新闻报道:街头装可怜博取同情骗钱的;好心救助却被诬陷为造事者的……道德缺失现象比比即是,对青少年成长极为不利。那么,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弥补缺憾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让良好的道德教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豁然开朗。

标题“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并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

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教育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道德缺失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故事育人的力量,这些都将作为我以后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守望教育读后感篇2

刚拿到《守望教育》这本随笔,听说要写读后反思,我守望着书本的封面,没有任何思考的痕迹。教育的意义在于充满爱的交流。当我看到那则教育事件时,我的心不得不被震撼。

故事中,历尽了生活坎坷的主人公为了爱孩子舍得用靠摩托车出租挣来的钱,每天给孩子带点东西回家,然而,当他得知自己小孩小偷小摸时,他恨铁不成钢,竞活活把孩子打死。我曾经也见到过类似这样的现象,宁静的校园里几声狂吼震慑了老师,吓蒙了孩子,紧接着又是啪、啪几下耳光,家长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不理想行为做出了如此的反映。我见了心跳中掺杂着空白,在空白中又找到了答案:畸形的教育,苦涩的教育。

从父母而言,似乎给子女提供了好的物质条件,他就理所当然做个好孩子。相反如果家长从来不顾忌孩子的感受,只知道孩子做的事,却没有进行朋友式的交流。这样,提供得越多,孩子感受到的是隔膜的加深,仅有物质层面的关爱,并不构成好的教育。教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通过爱的传递,触及到孩子心灵深处。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是教育得以实施的渠道。通过交流,父母能够真正理解孩子;通过交流,孩子也能够懂得父母的希望和爱:通过交流,孩子可以告诉父母他们的感受,能够感到自己并不孤独:通过交流,父母可以给与孩子鼓励和赞扬,并将对孩子的赏识用言辞和行动表达出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8岁的罗杰从学校回来,看上去很不开心。

“你看上去很累”妈妈关心地看着罗杰说。

“两个小朋友在图书馆里吵闹,老师找不出是谁,就罚我们所有的人在大厅几乎站了一天。”

“全班同学都站在大厅?怪不得你看上去那么累。”

“但是我跟老师说:‘琼斯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闹的那两个学生,所以你不用惩罚我们所有的人’。”

“因为少数人的过错而惩罚全班的人是不公平的!你能帮助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很不简单。”

“是吗?妈妈,可老师为什么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

“她虽然暂时没改变主意,但我相信她心里肯定觉得你的意见是正确的”。

“也许,妈妈!我没有帮上什么忙,不过至少她笑了,那是今天她头一次笑。”

罗杰疲倦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母亲在平等的气氛中,用耐心的态度,与孩子敞开心扉,使孩子在尊重中肯定了自己,理解了别人,受到了教育。

《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们是世界上的光,曾照山上是作为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的好行为。真正的教育是光的教育,只有当这种光实实在在地照亮个体心灵,那么这种教育才能浸润于个体,建构个体美好的空间。用爱的交流,把真正的教育引向充实、和谐、高贵。正像刘铁芳教授说道: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守望教育读后感篇3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论著后,有几分的激动,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关于“升学”的一元教育论述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两年的语文,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还好我们小学阶段没有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第二辑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守望教育读后感篇4

在空闲时候我读了《守望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

《守望教育》一书中其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在幸福中的度过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不同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对自己的祖国的热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其中一句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没有尽头的,每天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的人。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守望教育读后感篇5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逃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守望教育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乡镇远程教育工作总结5篇

幼儿园家庭教育心得5篇

大林小林读后感推荐6篇

大林小林读后感优质8篇

大林小林读后感通用7篇

与党有关的读后感推荐7篇

青鸟的读后感精选6篇

与党有关的读后感最新7篇

青鸟的读后感7篇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6篇

守望教育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