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靠谱读后感5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可以把自己对书本内容的体会通过读后感写出来,很多同学在读过有意义的书籍后,都是会写读后感记录的,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马克思靠谱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5篇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篇1

在老师的推荐下,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厚厚的《马克思传》,准备好好地去了解一下伟人的传奇一生,想知道是什么成就了如此一伟人。然而,那种愉快的好奇心随着翻阅几页《马克思传》逐渐地消失,第一感觉是这种书有点枯燥和深奥。后来,慢慢地静下心来品读,逐渐的有点喜欢读《马克思传》了,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从书中我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竟是那样的坎坷。想想自己碰到一些倒霉的事总是喜欢抱怨,觉得上帝不公平。然而,马克思在坎坷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带给我心灵上震动。我以前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跟马克思一生的坎坷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他的坚强,乐观深深地震撼了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是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的话,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叹服17岁的马克思就有着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理想。而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就有如此多的自由安排时间,也不再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父母管着,不像高中那样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然而面对安逸的生活,自由的大学氛围,曾经满怀梦想的我们渐渐变得懒惰,早把曾经许下的理想抛到老远。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同时挺多人过得很茫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要是自己一直这样茫然的下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四年后的自己将会是这么样呢?我不禁扪心自问起来。我也感觉到了危机,再不行动,再不努力奋斗,难以想象毕业后的情景。

“患难见真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让我很感动,同时也给让我很羡慕,在内心深处更加唤起了我对友谊的渴望。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难,要维持一段已有的友谊更加困难。朋友之间需要宽容。而如今,生活中的我们常会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最后变成了敌人,其实大学能成为同学已经是莫大的缘分了,能成为室友更是难得,来自各个地方的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平时多谦让一点,收获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最美的友谊。

虽然没有全部读完《马克思传》,也没有透彻理解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思想,但却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思想上得到了一点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坎坷而又坚定的一生经历,让我多了一份勇气去面对困难。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篇2

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共产党员,政治正确非同儿戏。在一年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如果不是带着抵触的情绪去敷衍塞责,而是从哲学的高度、宏观经济学的广度去思考,那么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必会潜移默化的入心入脑。在做人做事时不受控制的跳出来,影响看待问题的角度,指导社会实践,进而使人生格局、思想境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有所提升和改观,然后就有了更加努力工作的理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类自我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或将替代"变成高富帅,赢取白富美"而成为一个体制内共产党员的终极人生目标。

共产主义是理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国情,这是我党的口头禅,而这一切都来自于马克思思想的创造性衍生。首长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可见,只要身在体制内,只要谈治党治国,只要谈社会建设,都绕不开马克思这位大胡子的老头。他作为我们必将回归的初心和灵魂导师而坚挺的存在着。

而这位在文件中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词汇的老头子,这位被顶礼膜拜的世纪伟人,这位被高举在历史的荣誉柱上的大神,我们真正了解吗?

正当我在意识形态之海中游移,想要掀开历史的面纱走近伟人以求指点时,我的研究生老师钟君推荐了一本书《马克思靠谱》,给了我一个方向和机会。此书是配合在自治区大火的电视节目《开卷有理》的纸质版本,娱乐性必然大于其政治性,而这恰是一本科普读物必备的优点,所以它更适合对马克思其人茅塞初开的九零后,也正是因为这样,火了《马克思是个九零后》这首歌,也让这本人物传记似的作品有了更加充分的可读性。如果你深谙马克思理论之道,这本书或许作用甚微,但作为翻开整个体系的动力和深入的引子,却是没有更合格的了。因为它通篇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给老马穿上新潮的衣服,化妆打扮一番穿越到了现代,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诙谐幽默的文字、轻松的笔触、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位3d版的马克思。让这个宽宽额头,眼神清澈,大胡子浓密的形象深入人心。故做画一张,以表喜爱之情。

初识老马,大概是在初高中的课本里。那时,他的名字绝对能排在我最厌恶黑名单的前十。什么"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巴拉巴拉,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书。然而惭愧的是直到现在,自己对那些耳熟能详概念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皮毛之上。除了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学习必学书目,"高举马克思理论伟大旗帜"张口就来外,我也从未主动拿起马克思的著作去阅读,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兴趣,那绝对是一件需要倾注强大意志力的痛苦事情。工作十余年或许对社会现状,政府运作讳莫如深,但对它们的理论基础,老马思想核心的掌握却是零散和碎片化的,这笑柄属实让人惭愧。纵观全局,这或许也是个人党性修养的提高,学习教育推进的瓶颈所在。

马克思为什么靠谱?书里弥漫着一种迷之自信。从马克思的青春懵懂到哲学思想初成,再到天才世界观破土,本书以思想上的进化升级为线,穿起了期间几部影响世人著作的明珠。宏观理论上化晦涩为直白易懂,生活细节上化旁观为身临其境,让读者为老马的思想火花迸发而欢呼,又为其生活悲惨而痛苦,看到老马子女因为窘迫而夭折,看到老友恩格斯、妻子燕妮的追随不弃,动情处几近泪目。老马笔耕不辍,心里装着大爱,真真正正是为全人类,以自己的肉身去对抗资本的恶魔,这是何等的思想境界,又是何等的人生格局?行文到后几章,重点放在了社会主义为什么靠谱上,马克思作为一个医生,拿着手术刀给资本主义开膛破肚,虽然刀刀见血,让大资本家们闻"马"丧胆,但治病救人是一个医生的天职,他推诚置腹的指出病情,这让苟延残喘的资本主义病人能够针对症结自我修复,甚至是隐藏自己粉饰太平。进而使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成为社会主流共识。然而,这些蒙人双眼的论调会终现弊端,下坡路不可避免的出现在前方。新自由主义、西式民主制度尽管看起来先进合理,但它们仍然救不了行将就木的资本主义制度,因为无法改变的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必须依仗更为先进的生产关系,而现实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容纳日益膨胀的巨大生产力,读后感《马克思靠谱读后感》。骨子里的顽疾不除,表面折射着七彩光的巨大泡沫终将面临不可修复的破裂。资本世界妄图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制造虚假繁荣,其实这都是表面功夫,况且养肥的也是体重已经严重超标的少数资产阶级。再回看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力道十足。究其缘由,不外乎领导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把握住了历史推进的根本和主线,进而再一次把中国推向了世界的巅峰。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帝国的主义亡我的心从未消散,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难以避免,但泱泱大中国在制度上俯视芸芸众生的优越感何惧挑战。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遭遇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必将长期存在。我很庆幸生于此时,能够跟伟大的中华民族一起经历复兴时代。"马克思靠谱","社会主义靠谱","中国更靠谱"给了我们底气和行动力,因为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和责任。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篇3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关于爱情,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这些都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喜欢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

有些人死了,却活在我们心里,马克思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90后们在这本书里与马克思深情相遇,他们之间不再存在不可逾越的两个世界、两个时代的鸿沟。以往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马克思有距离感,把马克思视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符号与标签,甚至在接受多年强迫式的思政教育之后对马克思产生了抵触心。本书力图用走心、妥帖且青春的讲述方式,为年轻人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与九零后的心灵足迹无比契合的马克思。用马克思真实的个人魅力去与80后、90后慷慨激昂、怀疑一切等诸多特质勾连起来,让读者形成共情与共鸣,去追寻马克思在新时代的价值。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喜欢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

有些人死了,却活在我们心里,马克思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篇4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一文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篇文献。他们写作这篇文献的目的是“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所批判的思辨哲学在各方面都低于当时德国的理论发展水平。因此,马恩在序言中指出,假如他们在这篇文献中没有进而对当时德国理论的发展本身加以探讨,那是由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的本质所致。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得不用当时所达到的成果本身来同他们所批判的对象做一个简单的对比。这篇序言完全表达了一百多年后我在写作《经济学的童话》时的状况。《经济学的童话》也是为了帮助广大读者识破西方经济学的幻想,也由于所批判对象在各方面都低于当前中国的理论发展水平而没有能够对当前的理论发展本身加以探讨,但我也不得不同时用目前所达到的成果同书中的批判对象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马恩的叙述主要是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的“文学总汇报”前八期的内容。他们在第一章中首先批评了思辨哲学那种超出群众、怜悯群众和恩赐群众的心态,并以引用赖哈特先生的古怪的和难以理喻的语句的方式,挖苦了思辨哲学自认为是“通俗化的表现方法”。在第二章中,他们批判了思辨哲学不去承认历史的真实的发展反而要求历史应当如何的做法,指出思辨哲学的历史与真正的历史大不相同,进而指出这些思辨哲学的神圣家族的成员完全不了解和不理解当时的英国社会,甚至只好将英国内务大臣从来没有说过的话归之于这位大臣来显示自己的聪明。在第三章中,马恩通过分析思辨哲学用四页的篇幅以某种详细而逻辑矛盾的大纲对某位先生离开柏林大学哲学系的事情的分析挖苦了思辨哲学的彻底性。

在第四章中,马恩指出,思辨哲学以工人所创造的仅仅是“单一的东西”来“论证”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是因为思辨哲学深恶痛绝任何一种现实的、活生生的东西。在思辨哲学那里,只有其理想的、虚幻的创造才是“一切”。在这里,马恩还指出,思辨哲学仅仅是“用现存事物的范畴来制定公式”,也就是用现存的黑格尔哲学和现存的社会意向来制定公式。公式除了公式便什么也没有。马恩的这一批判同样适用于今天强调所谓范式和公式的西方经济学。在这一章中,马恩还通过揭露思辨哲学者对蒲鲁东的错误翻译是如何歪曲蒲鲁东的原意的来正面评价了蒲鲁东的“什么是财产?”这部著作对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并对蒲鲁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提升。“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论断都以私有制为前提。这个基本前提被政治经济学当做确定不移的事实,而不加以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并且正如萨伊所坦率承认的,甚至被当做只是‘偶然’为政治经济学所涉及的事实。蒲鲁东则对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即私有制做了批判的考察,而且是第一次带有决定性的、严峻而又科学的考察。这就是蒲鲁东在科学上所完成的巨大进步,这个进步使政治经济学革命化了,并且第一次使政治经济学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如今,西方经济学的一切论断都以自私自利为前提,这个基本前提也被西方经济学当做确定不移的事实,而不加以任何进一步的研究。相比蒲鲁东,今天的西方经济学家倒退得太多了。既然蒲鲁东所完成的进步使以私有制为前提的政治经济学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而且马恩在这里也指出,蒲鲁东的著作被科学地越过了,那么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续称为政治经济学就不太合适,至少应当称为“政治经济科学”。

在这里,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马恩指出,“工资的数额起初是由自由的工人和自由的资本家自由协商来确定的。后来却发现,工人是被迫同意资本家所规定的工资,而资本家则是被迫把工资压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强制代替了立约双方的自由。”如此看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不仅解放了工人,而且也解放了资本家。第二,马恩指出,“有时经济学家们自己也感觉到这些矛盾,而且揭露这些矛盾成了他们之间的斗争的主要内容。但是,在经济学家们意识到这些矛盾的情况下,他们自己也攻击表现在某种个别形式中的私有制,把私有制的某些个别形式斥责为本来合理的(即他们认为合理的)工资、本来合理的价值、本来合理的商业的伪造者。”第三,马恩指出,“以往的政治经济学从私有制的运动似乎使人民富有这个事实出发,得出了替私有制辩护的结论。蒲鲁东从政治经济学中被诡辩所掩盖的相反的事实出发,即从私有制的运动造成贫穷这个事实出发,得出了否定私有制的结论。对私有制的最初的批判,当然是从充满矛盾的私有制本质表现得最触目、最突出、最令人激愤的。事实出发,即从贫穷困苦的事实出发。”这段论述也表明,我们评价一个经济制度或一项改革措施,不是看它是否使某些人富有,而是要看它是否造成了某些人的贫穷,是否消除或减轻了社会上的贫穷困苦。第四,马恩还通过分析无产阶级和富有这两个对立面,向我们展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并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第五,马恩介绍了蒲鲁东是如何以沙尔·孔德的论证方式恰恰证明了和沙尔·孔德的论点相反的东西,即正是因为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土地的利用应该根据大家的利益来调整。这一论证方式同样适用于我们以从自私出发来论证私有制的张五常的论证方式来证明和张五常的论点相反的东西,即正因为人是自私的,所以才要限制私有制,以防止私有制放纵少数人损人利己的自私而使大多数人受害。

在第五章中,马恩分析了思辨哲学家是如何以拙劣的黑格尔式的了解方式曲解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的,并对这本小说进行了他们自己的分析。在这里,马恩提到,“富人手下的学者即经济学家们……很细心地计算出,穷人为了富人和自己本身的福利应该按什么比例通过各种死亡事件来缩减自己的人数。”而今天的“华盛顿共识”同样很细心地计算出80%的穷人是多余的,是应当通过各种死亡事件来缩减的。

在第六章中,马恩批判了思辨哲学的群众观和历史观,批判了思辨哲学家对群众的征讨,对犹太人问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进行了阐述。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有人以此为自私自利的西方经济学观点辩护,但是,马恩在这里提到的“利益”不是鸡毛蒜皮的个人私利,而是“得到历史承认的群众的‘利益’”。他们明确指出,当这一“利益”最初出现于世界舞台时,总是在“思想”或“观念”中远远地超出自己的实际界限,很容易使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例如,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最初出现于世界舞台时就与全人类的利益混淆了起来。而在距资产阶级的利益最初出现于世界舞台数百年后的今天,还有人想混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就只能是别有用心了。在这里,马恩还指出,“同布鲁诺关于人权不是‘天赋的’这种发现相比较(这种发现近四十多年来在英国有过无数次),傅立叶关于捕鱼、打猎等等是天赋人权的论断,就应该说是天才的论断了。”这表明,人们通过劳动来获得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权利才是真正的天赋人权。因此,使人们丧失生产资料的使用权进而使得人们无法通过劳动来获得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下岗和失业就是对天赋人权的最大侵犯。在这里,马恩还提出,在“德法年鉴”中他们已经向思辨哲学家指出,“现代国家承认人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就是说,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制一样,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即仅仅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识的自然的必要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的关系的独立的人,即自己营业的奴隶,自己以及别人的私欲的奴隶。现代国家就是通过普遍人权承认了自己的这种自然基础。”这段话以及马恩在这一章所展开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当前西方学者所强调的人权的本质大有裨益。

在第七章中,马恩揭露了思辨哲学需要崇拜,而神圣家族又是如何从它的记者们那里受到它所应受的崇拜的。在第八章中,马恩回到了《巴黎的秘密》这本小说,通过该书人物和情节的展开,揭露了资产阶级、宗教和司法部门的虚伪而残忍的一面,以及资产阶级的消遣性的慈善活动的本质即“人的贫穷、使人不得不接受施舍的那种极度窘迫的境遇,都应供金钱贵族和知识贵族娱乐,应当作为满足他们的自私欲、供他们摆架子和消遣的对象。”在第九章提到思辨哲学宣布世界的灭亡之后,马恩在“历史的结语”中指出,灭亡的不是世界,而是代表思辨哲学的批判的“文学报”。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篇5

?资本论》也许我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从来都没有读过,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对里面的内容完全一无所知。当我们为高考浴血奋战,淹没在知识包围的海洋之中,其实《资本论》里面的一些内容已经像幽色精灵一般,紧紧贴着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黑色六月”……

进入大学已经两年时间了,但是我想,关于剩余价值这些理论内容,我们不会忘得一光二净吧,至少头脑中还会隐隐约约留下一些印象。拜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节选之后,那些知识再一次闯入脑海中,令人不得不慢慢体会,为之深思。

?资本论》节选中除开了两篇序言,就是下面这样一些内容:“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所谓原始积累”。鉴于时间和所要讲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故本文只是有选择的进行解读。因此,在本文中本人将对剩余价值方面进行重点解读。不过要注意的是,剩余价值与资本、劳动力等方面的内容是紧紧相连的,因此在文章中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阐述。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注:g′为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g为起初投入的货币;△g为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这段话运用公式把剩余价值的定位说了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剩余价值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从马克思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剩余价值是在货币流通中产生的,并是作为货币增值额出现。那么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货币流通中产生,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剩余价值的形成。

在讲剩余价值的形成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货币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如果货币只是掌握在手里而没有什么运作的话,那么货币能不能称作资本呢?答案是不能。我们要区别货币和资本之间的关系,那么首先就要它们的流通形式。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通过这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这段话通过货币和资本不同的流通方式,从而把货币和资本区别开来。然而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的是,这只是在形式上的区别,而不是内容上的区别。但我们把目光投向货币和资本内容上的区别时,我们就能够明显看到隐藏在它们后面的剩余价值。正是货币在流通中,出现了剩余价值,从而促使货币羽化为资本。这也就从侧面反应了剩余价值出现在货币的流通过程中,并以资本的出现确立自己的地位。

不管是商品形式或者货币形式,都在流通领域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价值,这为剩余价值的出现做了铺垫。因为不管是商品形式或者货币形式,其价值都是具有一定的量,而在流通中,新增加的量就是剩余价值。

我们再来看马克思的一段话,“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的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这段话及一些相关的论述,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那么说,“剩余价值的形成上,必然有某种在流通中看不到的情况发生在流通的背后。”剩余价值的形成这种特殊的状况,也导致资本的产生有着特殊之处。正是剩余价值与资本密切相关,从而导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看到这些文字,使人产生了一定模糊的幻觉。其实,这也昭示着我们,要把眼光从流通领域移开,从而把进入生产领域中来。只有将流通之外的背后状况挖掘出来,我们才能更深层次了解剩余价值的形成。

转入到生产领域,这涉及到劳动力、生产商品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等方面。由于在这些方面我们都曾经一一学过,因此也就不展开阐述。通过高中的学习及观读《资本论》节选,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剩余价值其实在生产领域中产生。而在生产领域,最为人关注的事务之一就是劳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这也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这里的“第二段时间”,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即剩余劳动时间。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人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此外,在《资本论》里还出现了“剩余价值率”这一概念,用来描述马克思这样的一种看法,“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上面阐说了许多,下面就提出自己的一点质疑。首先,生产领域可以创造剩余价值,这一点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流通领域难道就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吗?其实,目前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很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在流通领域,价值不过是以货币形式或者商品形式,都自动改变了价值。在自动改变中,增加的无疑是剩余价值。在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过程中,生产领域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固然保存下来,但是由于在流通领域又注入了不同程度的劳动时间,从而也就再度创造出另外的价值来,流通领域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无疑也隐藏在其中。正是因为流通领域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来,才有第三产业和商品贸易等方面的兴盛。或者这样说吧,其实流通领域作为生产领域的延续,流通领域本身就是生产领域的一种体现。只不过,两者在生产资料方面有着差异,这也只是我们概念上对生产资料的认同造成的。

其次,在生产领域,剩余价值就完全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吗?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关于剩余价值的形成有这样的阐释,一是在剩余价值在货币流通中产生,并以货币增值额出现;二是由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那么,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在货币羽化为资本的过程中,货币增值额完全是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这种论调,除开明显对生产领域也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否认之外,那就是对货币占有者(资本家)在生产领域时所付出的劳动。

而事实上呢,资本家绝非仅仅投入资本之后,就在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除开投入资本之外,其在经营管理等方面一样付出了大量劳动时间,从而保证工人能够在足够的条件之下进行生产。因此,在货币羽化为资本的过程中,货币增值额绝非仅仅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联系到现在,资本家已经不仅仅参与到生产领域,并且也进入到流通领域。这也就是说,资本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都付出了必要的投入,包括资本、劳动时间等必要因素,从而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创造出剩余价值来。

不过应该承认的是,资本家尽管自己也在创造剩余价值,但是这并不排除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榨取。也就是说,不管是在流通领域或生产领域,资本家都在最大程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包括自身创造的和他人创造出来的。很明显,资本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着在这些领域的话语权。在资本家处于如此有利的优势之下,自然在获取剩余价值上面做出了最大程度的“唯利是图”。因此,劳资关系的调整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剩余价值不完全流入到资本家的口袋中。

由于资本家把工人创造出来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完全占为自有,从而奠定了资本家在榨取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形成了剥削。但是,这也并不能掩盖资本家其实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创造出剩余价值来。正是由于生产领域资本家和工人互相依存,从而共同创造出了剩余价值来。资本家既然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来,那么就要给予承认。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刘少奇同志才会抛出“剥削有功”这种说法。尽管这种说法在中被淹没,并构成刘少奇的核心罪证之一,但是随着的倒台,这种说法其实已经在改革开放中运行。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优秀的读后感最新5篇

读后感四年级读后感作文模板5篇

读后感复活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童年的读后感5篇

西游记读后读后感作文推荐5篇

读后写读后感100字通用5篇

读后昆虫记读后感推荐5篇

男生贾里读后读后感模板5篇

白雪公主读后读后感优秀5篇

白雪公主读后读后感5篇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3159